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越民生· 跟着弘虫读乡村】杯具

陈强 越民生
2024-09-04

点击“越民生”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





杯具

小时候,家里穷,居家过日子竟然可以没有茶杯。招待客人泡茶,用的不是杯而是碗。所以那时候的饭碗,既唤作茶碗,也唤作酒碗,“饭碗”、“茶碗”、“酒碗”,虽叫法不同,但职责却是由同一只碗承担的,由此可见,生活的清贫,连一只小小的碗也得承担。

后来日子过得慢慢舒展起来,陶瓷杯开始进入寻常人家,饭碗与茶杯,总算有了明确的分工。只是这种杯子经不起老百姓的重手重脚,一不小心,就会碎了杯盖,或断了手柄。但是,那断了手柄的杯子,宛如断臂的维纳斯,因节约而不忍丢弃,还是那样经久耐用,光彩照人。也有一种牢固的杯子,叫搪瓷杯,我们叫洋铁杯。其时,吃茶佬往往与之长相厮守,他们长年累月捧着喝着,能把白杯吃成黑杯,茶垢像油漆,越涂越厚,越涂越黑,真正涂出了杯子的“黑心”。

农民伯伯汗滴禾下土,解渴的办法是自带茶水。其杯具是用茶壶,或茶瓶,甚至钵头、铅桶,可谓五花八门。但记忆最深的有两样:一是“竹桶”,很原始也很简单的盛水工具。老百姓就地取材,裁取毛竹的一截,长约三四十厘米,刮去表面的青皮,保留头尾两个结头,在其中的一端开小口,再留出一耳,在上面钻一小洞,穿一根绳子,即可吊在锄头柄上,装着或凉或热的茶水,随主人四处荡悠了。我甚至怀想,若干年后,这种竹桶茶会像竹桶饭一样流行。另一种是“酒鳖”,它比竹桶要奢侈,实际上它是个军用水壶。老百姓称之为“酒鳖”,是因为它的形状确似田畈里的野生“鳖”,带个“酒”字,是因为它有盛酒的功能。我小时候就经常奉父母之命,拎一个“酒鳖”去小店打酒,这“酒鳖”在装下两斤黄酒后,还会溢出一大口来,小店老板说浪费可惜,劝我当场喝下,我就毫不犹豫地喝下,在这样的打酒生涯中,“酒鳖”从小就锻炼了我的酒量。如今在农家,这“竹桶”和“酒鳖”早已断子绝孙了,即便有,也可进民俗博物馆收藏,用作忆苦思甜的活教材。如今人们外出总是不忘带杯子,倘若追根溯源起来,怕是要从“竹桶”和“酒鳖”开始。

老百姓过日子奉行勤俭节约,勤俭的结果是诱发无穷的创造力。在正统的茶杯之外,他们又发现了众多“野生”的茶杯,极大地丰富了茶杯的花色品种。譬如,在吃一瓶豆腐乳的时候,眼光其实早就盯上了那个玻璃瓶。有段时间豆腐乳很得宠,得宠的或许不是内容,而是它的玻璃瓶包装。比起豆腐瓶来,咖啡杯也许更显高贵流行,能拥有这种杯子的人,能幸福地喝上咖啡,而老百姓那时候是不知什么叫咖啡的。后来商贩看中了其中的商机,就专门在车站码头兜售这种杯子赚钱,使咖啡杯一度领导了茶杯的新潮流。

后来杯子翻来覆去地变化着……但无论怎么变,它盛装的内容却始终不变。“杯具”这个词,现在成了谐音“悲剧”的网络流行词。这的确是一场悲剧,因为任何外在的诱惑,任何刻意的伪装,都无法动摇和改变它内在“真水无香”的境界。做人呢,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!在告别清贫以后,在大富大贵以后,我们可曾记得?还有这样一句话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
(本文选自弘虫的《那时候》)



作者简介

弘虫,真名陈强,1969年出生,浙江诸暨枫桥人。名中有“强”,拆开成了“弘虫”。先后在学校、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,业务爱好阅读写作。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《男人而已》《黄酒加冰》《老家》《诸暨孝事》《蓼莪情》《那时候》《解密陈励忠》《寻找施耐庵》《杨维桢与水浒》《南楼美人》《清气满乾坤》《新长乐》《高湖村》等十余部。

越民生 合集


1.诸暨市乡土文化读本·马剑

2.文言公益讲堂

3.读写公益讲堂

4.作文公益讲堂

5.公益古诗讲堂

6.小古文讲堂

7.主题聊聊吧

8.标点符号8讲

9.小学生必读经典文言文

10.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


11.跟着梅芷读童年

12.少年版 三国演义

13.海底两万里

14.昆虫记

15.书香小天使

16.走读乡村习作篇



    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越民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